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優良政府出版品名單出爐 北市府邀您體驗包羅萬象的閱讀世界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聯絡人:林潔瑜
  • 聯絡資訊:02-27208889轉7786

今年度北市府的優良政府出版品選拔,包含期刊跟專書共有60種出版品參加角逐,經由評審委員初審及反覆討論後,最終由觀光傳播局、客委會、文化局、勞動局、北美館、國樂團、動物園、天文館等8個機關出版的18項出版品脫穎而出,於今(19)日上午市政會議前,由柯文哲市長親自頒獎。
 
期刊類組部分,有《現代美術季刊》、《台北畫刊》、《動物園雜誌》、《客家文化季刊》、《臺北星空》等5項出版品獲獎:除《現代美術》季刊是常勝軍之外,《台北畫刊》以清新、簡約的風格包裝多樣化主題,亦已連續兩年獲獎;編輯、選圖越見活潑的《動物園雜誌》,及兼具學術與大眾趣味類科普的《臺北星空》,本年度也獲得評審的青睞;而《客家文化季刊》本年度以「新世代轉身」為主軸,分別探討女性、新媒體、新住民與孩子傳承客語為主題,帶出許多饒富意義的課題,非常值得一讀。
 
專書類組部分,有13項出版品獲獎: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及《掛號2》是文化局本年度兩項內容深度及話題性足以問鼎金鼎獎的優秀作品:《光與灰燼》透過史料整理,不溫不火的文字,深刻的還原出大時代;《掛號2》透過歷史文本與現代文化的碰撞,讓讀者跟著漫畫家一起去想像那風起雲湧的美好年代。
 
《于彭:行者.天上.人間》一書,呈現于彭最具代表性的水墨畫風,更精選素描、油畫、版畫、書法與陶瓷等多樣性作品,以不同主題結合時間軸再現于彭的藝術生涯與歷程,把家屬收藏的作品、散落在外的作品蒐羅,所出版之難得的畫冊;《謝素梅:安棲》把作品以光彩的版面,清晰地呈現出來,設計典雅,讓人愛不釋手;《董陽孜:行墨》則呈現董陽孜各時期約94組件的創作,包括早期西畫創作與書法臨寫,其於1990年代末的「巨大書寫」系列,挑戰藝術家以毛筆書寫的體力極限,創造出的恢弘氣勢,也挑戰傳統書法的觀賞方式,本書對研究書法家作品,極具參考價值,也顯示出對於藝術家的尊崇。《池田亮司 : 連續統》歷時2年完成,池田亮司親自參與了內容編輯及書籍設計,中文譯筆流暢,將有難度的藝術VS.科技、自然VS.科學,闡述得相當好。《3X3X6》審視歷史資料,揀選因性別或性歧異而被監禁的主體案例,採用跨龐克科幻、酷兒和反殖民想像去駭入性史,並同時駭入當代監控科技,內容闡釋了創作理念與哲學,相當豐富有趣。
 
《我的媽媽欠栽培》是108年全新製作的原創劇,融合臺灣傳統與西方現代不同唱腔唱法,重新定義臺灣歌劇;《臺北站到了》則是4位金曲創作音樂人及製作人所聯手打造全新客家原創專輯,探索臺北市民大道沿線鐵路上的動人故事,兩者在音樂及文化藝術推廣上,都極具推廣及保存價值
 
《2019後生文學獎》雖是文學作品集,卻顛覆作品集刻板印象,內容意外清新可喜;《九層之家》繪本以優秀之客家文學作品結合「五感」學習融入客語教材,除了語言面向的知識性學習,更深刻融入傳統客家飲食為基底,佐以生動的插畫進行表現,希望透過更多的語言帶出客家豐厚的文化底蘊。
 
《我是圓毬藻》特別與日本知名繪本作家木島誠悟先生合作,將其大作「わたしはマリモ」以中文版「我是圓毬藻」在臺灣發行,該繪本將圓毬藻在阿寒湖的生長情形及湖畔多樣的野生動物,以簡潔富有想像的文字來呈現,富有童趣。
 
為使各界對工會更加認識與理解,臺北市勞動局自106年起開始進行臺北市工會發展運作及歷程的圖文蒐集工作,透過工會老幹部口述方式,以《團結之路-臺北市工會故事》一書,生動呈現各工會篳路藍縷、激昂艱辛的生命歷程,出版此書的勇氣值得鼓勵。
 
柯文哲市長表示,這些得獎的出版品,為城市帶來豐富文化色彩,市民們透過這些作品的帶領,也可一探屬於臺北不同的文化藝術生命力!
 

附件:得獎作品簡介
書名 出版機關 簡介說明
《現代美術》季刊 北美館 《現代美術》季刊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負責策劃,每年3、6、9及12月出刊。每期刊物針對台灣當前藝術生態、北美館當期展覽、北美館典藏等不同面向規劃不同主題,邀請館內外專業研究者發表相關文章。每一期亦邀請一位藝術家,針對雜誌形式發想一件紙上美術館作品,並以訪談形式記錄藝術家創作的歷程與思考。
《台北畫刊》 觀傳局 每月編印發行的《台北畫刊》,為本府觀光休閒與市政資訊的重要宣傳管道,除以主題式包裝本市重大觀光節慶活動、特色美食、藝文休閒活動、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傳達予讀者外,亦藉由清新、簡約、大量留白的版面設計營造清新的面貌風格,並以小開本的《多感台北》別冊,提供讀者臺北吃、喝、買、玩手作體驗等資訊,深具實用性。
《動物園雜誌》 動物園 《動物園雜誌》每年1、4、7及10月出刊,以推廣野生動物保育為宗旨,分享國內動物園的經營管理策略、動物飼育經驗與動物保育教育推廣等,擴大社會認識野生動物的領域,宣導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自然資源及環境教育等觀念。
《客家文化季刊》 客委會 《客家文化季刊》1年發行4期,至108年止已發行70期。以電子化形式推展生活化之客家文化,持續其做為認識都會臺北客家平台及溝通橋梁的角色,深度演繹文化內蘊,透過不同角度視野展現客家文化與生活的連結,增加客語學習教材資源。
《臺北星空》 天文館 《臺北星空》為國內唯一天文專業期刊,採雙月刊型式發行。每期除了有針對重要天文主題的專題報導外,另有各項專欄,如「當月天象」與「天文新知」深入報導最新的天文發展與觀星資訊;「天文觀測」、「天文攝影」、「天文學教室」、「古今天文學家」與「天文QA」等專欄有系統地介紹相關知識,「天體映象館」則是提供天文愛好者發表作品、相互觀摩的園地。近年配合無紙化政策,《臺北星空》改版以電子期刊型式發行,加入多媒體內容益為充實,已成為天文教學與愛好者必讀刊物,讓天文知識普及於一般民眾。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 文化局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由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委託長期研究二二八事件的黃惠君女士針對開創臺灣平民法律服務之先驅、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林連宗律師暨省參議員辦理其相關史料的蒐集,加上相關人士的訪談資料,整理出版本書。
《掛號2》 文化局 2019 年《掛號》第二刊,延伸自「新文化運動月」展覽、論壇、街區導覽等活動繪製成漫畫故事,從以現代漫畫家之手,描繪二十世紀初島上的人物群像,更進一步地述說這段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歷史片段。
《我的媽媽欠栽培》 北市國 《我的媽媽欠栽培》為臺北市立國樂團108年全新製作原創臺灣歌劇。本劇由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得主楊富閔所寫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由知名導演游源鏗擔任編劇、導演,並由鄭嘉音共同擔任執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得主顏名秀譜曲,並邀請國內頂尖製作群及聲樂家們,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共同演出。整齣劇共分8場戲,融合臺灣傳統與西方現代不同唱腔唱法,重新定義臺灣歌劇,用歌、用戲、用偶、用音樂,歌詠最悲喜交織的倫理親情,懷想最哭笑不得的成長回憶。首演後受到樂迷熱烈迴響,極具推廣及保存意義。
《于彭:行者.天上.人間》 北美館 于彭出生於1955 年,於2014 年過世,短短六十年間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的色彩,於八○年代解嚴前私下遊歷中國後,更對其藝術創作及文化認同產生了劇烈的衝擊。他平日身穿棉布衫、腳踏草履,身居大都會中的庭園古宅,過著傳統文人雅士般的生活,然而對於傳統中國的認同與情懷遭遇到生活中的種種現實,使其生命充斥著矛盾與衝突,這樣的衝突與對於傳統的追尋充分體現於其繪畫創作中,顯露出一種現代與傳統並置的雙重性格。本次展覽除了以于彭的創作歷程呈現其最具代表性的水墨畫風之發展外,更精選于彭的素描、油畫、版畫、書法與陶瓷等多樣性作品,以不同主題結合時間軸再現于彭的藝術生涯與歷程。
《謝素梅:安棲》 北美館 因著亞歐混血的學養及對眾聲喧嘩的世界之關注,謝素梅的藝術實踐涉及諸如時間、記憶、音律和語言等主題。 謝素梅特別注重作品中意義的逐漸顯現或其消逝。作品簡潔的形式與其散射出的多重閱讀層次,形成對比並從中激發出能量。 
展覽與專輯被設想成如同一本筆記本:一種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印象彙集在一起的形式--無論是關於視覺、聲音還是記憶--並以主觀和直觀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讓整個網絡的回聲和共鳴得以發展開來。
《董陽孜:行墨》 北美館 董陽孜1942年出生於上海,自幼臨習書法,自顏真卿楷書和魏碑臨寫入門,後經蘇軾與黃庭堅等傳統書家行草,並於書寫中逐漸融入西方現代藝術構圖,呈現視覺藝術與書法融混的美學。其筆力剛健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本展呈現董陽孜各時期約94組件的創作,包括早期西畫創作與書法臨寫,至約1980年代末期至2000年初,其對於傳統書法之筆墨章法與紙幅探索後,呈現書畫合一的表徵,而字義與筆墨線條的結合也愈加精煉。以及1990年代末的「巨大書寫」系列,挑戰藝術家以毛筆書寫的體力極限,更創造出恢弘的氣勢,也挑戰傳統書法的觀賞方式。
《池田亮司 : 連續統》 北美館 《連續統》(continuum),這本書耗時近2年才完成,池田亮司親自參與了內容編輯及書籍設計。收錄的文章和評論,涵括了對他所有作品的評論文字、訪談,作者群有藝術史學者、哲學家、藝術評論、物理學家、策展人。這本藝術家專書除了英、法文版,並由法國著名出版社Éditions Xavier Barral授權本書中文版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獨家發行,並享有中譯本的所有權及全世界之專屬銷售權。
《3X3X6》 北美館 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3x3x6」展覽專輯。此為鄭淑麗代表臺灣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主題,展場位於普里奇歐尼宮,它自十六世紀起至1922年都是威尼斯的監獄。3x3x6也是西方囚禁「性罪犯」和「恐怖分子」的標準化監獄建築結構:3x3平方公尺大小,二十四小時由六個攝影機監視。鄭淑麗審視歷史資料,揀選十件因性別或性歧異而被監禁的主體案例,採用跨龐克科幻、酷兒和反殖民想像去駭入性史,並同時駭入當代監控科技。
《「臺北站到了」
音樂專輯》
客委會 邀請4位金曲創作音樂人聯手打造全新客家原創專輯,並由金曲製作人傾力操刀,延續107年入圍第30屆金曲獎客語專輯的《漂移-我們的世代,我們的漂移》核心概念製作,108年以臺北市民大道沿線上「鐵路」與「客家族群」的特質與文化為出發,探索並延伸從田調訪查中對於臺北市民大道沿線鐵路上的故事進行音樂創作,同時也與當地居民交流互動,讓此次專輯融合多種面向,也藉此喚起許多市民對於「鐵路」與「客家」的共同記憶。
《2019後生文學獎》 客委會 《2019後生文學獎》專書,匯集以客家元素為核心之短篇小說、散文、小品文及客語詩等四類別,分別書寫客家故事、議題及文化等多元內容,期以跨世代及跨領域之對話,詮釋客家生活經驗,開展當代客家的新文學風貌。
《九層之家》 客委會 《九層之家》繪本以優秀之客家文學作品結合「五感」學習融入客語教材,除了語言面向的知識性學習,更深刻融入傳統客家飲食為基底,佐以生動的插畫進行表現。繪本並以客、英語的雙語模式推廣,希望透過更多的語言介紹客家文學及客家豐厚的文化底蘊,並以文本方式面向國際。
《我是圓毬藻》 動物園 為增進大眾對圓球藻的認識,特別與日本知名繪本作家木島誠悟先生合作,將其大作「わたしはマリモ」以中文版「我是圓毬藻」在臺灣發行,該繪本將圓毬藻在阿寒湖的生長情形及湖畔多樣的野生動物,以手繪童趣、簡潔富有想像的文字來呈現,不僅可增進大眾對圓毬藻的認識,同時也呈現出阿寒湖生物之多樣性。
《團結之路-
臺北市工會故事》
勞動局 隨著政治民主化腳步及經濟產業資本移動的變化,工會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與日俱增,但社會大眾對工會仍十分陌生。為使各界對工會更加認識與理解,本局自106年起進行臺北市工會發展運作及歷程的圖文蒐集工作,期透過9家本市具有代表性及歷史性工會的老幹部口述,以故事敘述方式,生動呈現各工會篳路藍縷、激昂艱辛的生命歷程,進而促使工會的發展、困境與岀路從充滿政治性的現實中置放在教育的脈絡中被理解,並喚起大眾珍視團結權之行使,關心自我的勞動權益。